歌谣家的婚礼歌单

发布时间:2018-07-25 23:40:28 作者:办公室 阅读量:217

每个即将走入婚姻殿堂的准新娘,大抵要为一项必做的功课操心,那就是——婚礼歌单。

中文的、英文的,流行的、爵士的,翻唱的、原创的,歌星唱的、自己唱的,真唱的、对口型的……总之,爱情的甜蜜,相守的承诺,统统都唱出来,让每一个来宾都能分享到这一份满得要溢出来的幸福,小心脏跳得突突突突的。

1924年5月18日,正好是个星期天。

在北京的一个礼堂里,一簇簇鲜花摇曳生姿,礼堂外,在那“微醉”的桃花色的绸幛中央,嵌着一个金光灿烂的“爱”字。一位29岁的男青年,看着周围的一切,被一种浪漫的兴奋感浸染,后来他写道——

“这一天天气晴和真个是吉日良辰。”

良辰吉日,这确是一场婚礼。新郎三十岁,名叫常惠,人称“常三爷”;新娘子,二十岁,名叫葛孚英,还有个美丽的法文名字,Irène。

新郎新娘的姓名,我们乍一听,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,网上搜搜,信息寥寥。就连他们本人的照片,现在都很难找到。不过,记录下这场婚礼的人,那个29岁的兴奋不已的青年,有些人会觉得如雷贯耳,最起码,也会觉得似曾相识——他叫“董作宾”。

其实,董作宾这个名字,在很多人的脑海里,是和甲骨文研究、殷墟考古发现这样的大话题联系在一起的。1924年的董作宾,还是一个三十岁不到的青年,正在北京大学攻读国学门的研究生,距离后来的大名鼎鼎的学者、史家、考古学家“董作宾先生”,仍有数年之遥。


董作宾(1895-1963)

这一天,董作宾兴致勃勃地、从头到尾地目睹了这一场婚礼的全过程,从来宾到贺礼,从陈设到致辞,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记忆里——

所难得的就是一对新人那种自由的精神与甜蜜的爱,不但充塞了大礼堂的内外,直挟着悠扬的乐音和阵阵的熏风,散满了京华……全国……世界……宇宙……

——董作宾

这对新婚的夫妇,自然也沉浸在人们的祝福之中。贺礼中有一部时髦浪漫的泰戈尔诗集,来自当时还在给胡适当助手的文学青年章衣萍;另有一部《太平乐府》,送礼的人是时任北大讲师的鲁迅;此外还有一位白启明先生送来的篆书,写的是《诗经》中的《关雎》三章。

印度文豪泰戈尔的诗集,元代人编辑的散曲集,还有诗经里的爱情篇章——民国文化人的社交可真是不一般,结婚不给红包,送的全是“诗和远方”。

而这些礼物,还有一个共同点——都是古今中外的歌谣。

这是因为,结婚的二人,都是北大歌谣研究会的成员。尤其是新郎官儿,在当时文化学术界的“京圈”里,“常三爷”已经以“歌谣家”著称了。看来大家都颇费了些心思,投其所好,这一份贺礼凑成的婚礼歌单,甚是讨喜。

常惠,字维钧,北京大学法文系毕业,在结婚的这一年留校做了老师。他一直是鲁迅的追随者,在北大期间还曾当过鲁迅的助教。这二人关系很好,“常维钧”这个名字,也多次出现在鲁迅的日记和文章里。他结婚的时候,鲁迅要提前三天专程拜访,郑重送上一份贺礼,也就不奇怪了。

“下午访常维钧,以其将于十八日结婚,致《太平乐府》一部为贺。”

——《鲁迅日记》1924年5月15日


鲁迅(1881-1936),1926年摄于北京

常惠最大的闪光点,不在于他对鲁迅的支持与追随,而是他对中国近代歌谣学和民俗学研究的贡献。当常惠还是北京大学的一个预科生的时候,就积极推动了北大歌谣研究会的成立,并在学术期刊《歌谣周刊》里,承担起重要的职责——《歌谣周刊》1918年创刊时,编辑部有两位编辑,一个是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的系主任、教授周作人,另一个,就是年仅24岁的法文系学生常惠。

当时的北大教授,也是后来的北大校长胡适,曾在不同场合中提到过常惠的贡献,说他是“歌谣会的老祖宗”(1935年《歌谣周刊》复刊词)。

1924年常惠的婚礼上,胡适作为证婚人之一,自然也要提到这个年轻人不一般的成就:

常维钧先生是一位歌谣家,他是最早提倡研究歌谣的一个人。他在预科作学生的时候就很注意于平民的文学。这几年来,他的成绩我们都很佩服的。

——胡适在婚礼上的致辞,董作宾记


《北京大学欢送首次西北考察团》 1925年春摄

后排右二为常惠,前排右一为胡适  

图片来源  |  www.n21ce.com

说实话,胡适除了做学问、写文章,他的副业之一,大概就是保媒证婚了。他又有文化,又会说话,善交朋友,不爱怼人,董作宾就给了胡适这样一个评价——

“他所到的地方,都跟着滑稽之神”。

其实,胡适的身后,不仅跟着滑稽之神,也跟着爱神。很多人都乐意请胡适来参与、见证自己的爱情,或是介绍,或是征婚——比如,凌淑华和陈西滢,沈从文和张兆和,赵元任和杨步伟,以及颇为尴尬的徐志摩和陆小曼。胡适自己,也乐见朋友们姻缘的成就和长久的快乐,每有邀请,便欣然接受。


胡适,1924年摄于北京

图片来源  |  Wikimedia Commons

1924年常惠的婚礼上,胡适也为“婚礼歌单”做了点独到的贡献,只是,他并没有像鲁迅一样,很严肃地送上一套古代经典,而是从平常收集的歌谣材料中,撷取了两首民间歌谣做为道贺的喜歌,还当众演唱了起来——

开开箱,开开柜,

大红褥子大红被,

哄,哄,放大炮,

姑娘吓一跳。

妈妈哭得怀中抱,

爸爸带你抱上轿。

——接亲歌,流传于江苏涟水

绿鸟仔,肚下黄,

新打锁匙开新房。

新娘笑迷迷,

新郎笑嘻嘻,

吃了交杯酒,

就是两夫妻。

——流传于江西萍乡

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得出胡适唱这两首歌的样子。倒是董作宾,还为这一幕起了个标题,向广大读者描绘了一下这个场景:

“老博士,娓娓而谈;新娘子,迷迷而笑。”

这个笑眯眯的新娘,其实,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十岁女子。

葛孚英,出身学贯中西的书香门第,也是北京大学的学生。葛小姐直接受教于法国老师,在18岁的时候,就翻译了法语童话《小红帽》和《穿靴子的猫》,发表在《妇女杂志》上。她的译作,应该是这两部童话最早的中文译本之一了。



葛小姐,在北大遇到了常先生,两人志趣相投,还未结婚时,葛小姐就帮助常先生做了不少《歌谣周刊》的编辑工作,而常先生呢,也指导过葛小姐法文,这些都被他们的同事朋友们看在眼里。幸运的事,两个人的家庭也颇为开明,在20年代的北京,他们的婚姻,也是抛弃媒妁之言而选择自由结合的模范了。

葛孚英在婚后,随了夫姓,改名为常芝英,伉俪二人一直坚持着歌谣学和民俗学的研究工作,常惠的很多著作,都少不了妻子的协助。上世界80年代,两位老人先后去世,据说,直到最后,他们还保存着鲁迅送给他们的结婚礼物《太平乐府》。


图片来源  | 《中国民俗学发展史》,王文宝著

这对“歌谣家”夫妇,和同龄的一批学者们一起,在二三十岁的年纪,掀起了一阵歌谣运动,创办了一份《歌谣周刊》,开启了学界对中国民间歌谣的全新认识、讨论与研究,这一份沉甸甸的贡献,一直延续到今天。来自于一百年前的歌谣研究,为《行走的歌谣》也提供了不少思路和启发。

而常惠和葛孚英当年的婚礼实况,他们恋爱结婚的前因后果,竟被董作宾等几个同事朋友写成了文章,作为头条刊登在了当时《歌谣周刊》的“婚姻专号”,和其他研究民间婚礼歌谣的学术文章放在了一起,现在看来,这样的一个婚礼纪念,实在是太独特,也太珍贵了。



文  张其佳

参考资料:

董作宾,《一对歌谣家的婚仪》,载于《歌谣周刊》第56号,1924。

乐均士,《我为什么要作介绍人?》,载于《歌谣周刊》第56号,1924。

台静农,《忆常维钧与北大歌谣研究会》,载于《新文学史料》 1991(2)。

【喜欢他的文章,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,即可关注他!】

文章来源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zI4NDkyODEwMA==&mid=2247483926&idx=1&sn=4b9cf1347719fc88a7b318a5654d535b&chksm=ebf2b31ddc853a0bdcf5e628ee392077b298d88c86ec1f64f37a43a85a1414dfcc6a46c2a75d#rd

我要评论 登录后才能发布评论

文化产业

空中婚礼充分体现了人民首创精神

2022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: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,让干部敢...

婚俗文化产品绽放时代精彩

在北京婚姻文化节上 婚俗文化产品绽放时代精彩      华夏文化有上下五千...

府上有喜|中国婚俗文化专业委员会发...

“府上有喜”项目是中国婚俗文化专业委员会的重点项目,也是“府上有喜”婚庆行业品牌...

全国婚礼酒店(婚礼堂)等级评定工作...

婚礼堂是近几年行业内最热门的话题!伴随着标准的发布、等级评定工作的开始,婚礼堂酒...

沉浸式婚礼文化产业

▲沉浸式表演深受观众喜爱。李浩摄 10月29日晚6点,沈阳中街出现一支“接...

中国婚礼研究院

China Wedding Research Institute

中国婚俗、婚恋、婚礼、婚庆、婚姻研究机构

办公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蟹岛度假村

邮箱:179743254@qq.com

坚定文化自信 担当文化使命

   我要留言